體恤之心——待人慈憐的關鍵
體恤之心——待人慈憐的關鍵
「如能稍解別人苦痛,此生不算一場幻夢。」這是海倫·凱勒說的。她最清楚苦痛是什麼滋味。海倫出生才19個月,就得了重病,從此失去了視力聽力。幸好,海倫的老師很有同情心,悉心教導她用盲人點字閱讀書寫,後來還教她說話。
海倫的老師安妮·沙利文幾乎完全失明。她是過來人,深明長期跟殘疾對抗能讓人意志消沉。安妮想了一個辦法跟海倫溝通,不厭其煩地把每個詞的字母逐一寫在海倫的掌心。老師的體恤之情深深打動了海倫,她獻出自己的一生,援助失明或失聰的人。她經過艱苦奮鬥才克服了自己的殘疾,所以很同情其他失明或失聰的人,很想幫他們一把。
你可能留意到,在這個自私的世界裡,人很容易「硬著心腸」,不理別人的死活。(約翰一書3:17)聖經卻吩咐基督徒要愛別人,也要熱切地彼此相愛。(馬太福音22:39;彼得前書4:8)可是你也許知道,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很想彼此相愛,卻往往錯過了扶助別人的機會,沒有替他們解愁分憂。原因可能很簡單,就是我們沒留意他們的需要。要待人慈憐,關鍵就是體恤之心。
何謂體恤之心?
「體恤」的意思是:了解別人的處境、感情和動機,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所以,我們要體恤別人,就必須了解他的處境,設法跟他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體恤之心就是切身 感受別人的痛苦。
聖經用過不同的詞句去表達「體恤」的意思。使徒彼得勸基督徒要「體恤別人,懷有弟兄之情、憐恤之心」。(彼得前書3:8)在希臘語,「體恤」的字面意思是「和別人一同受苦」或「有憐恤之心」。使徒保羅勸基督徒同工要「和歡樂的人一同歡樂,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就是勸基督徒體恤別人。保羅接著說:「你要關心別人,像關心自己一樣。」(羅馬書12:15,16)相信你會同意:不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哪能愛人如己呢?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兒童忍飢受餓、難民倉皇逃命的景象,誰看了不會心酸落淚呢?孩子啼哭不休,哪個慈母能忍心不理呢?但不是所有痛苦都能一眼就看出來的。如果別人有抑鬱症,有不易察覺的殘疾,有飲食失調的毛病,我們卻沒有類似的經歷,要了解別人的感受,實在談何容易!可是聖經表明,即使我們跟別人的處境不同,也能培養體恤之心,而且這是基督徒的本分。
體恤之心的典範
耶和華是體恤人的典範。他雖然完美,卻從不要求我們做到十全十美,因為「他深知我們的本質,記得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14;羅馬書5:12)他知道有些事是我們應付不了的,所以不會讓我們受引誘超過我們能忍受的。(哥林多前書10:13)耶和華通過他的僕人和聖靈為我們打開出路。——耶利米書25:4,5;使徒行傳5:32。
耶和華對他子民所受的苦難有切膚之痛。猶太人從巴比倫回到故鄉以後,耶和華對他們說:「觸摸你們的,就是觸摸我的眼珠兒。」(撒迦利亞書2:8)聖經執筆者大衛深深感受到上帝的體恤之情。他對上帝說:「求你把我的眼淚收進你的皮袋裡。這一切不都記在你的冊上嗎?」(詩篇56:8)上帝的忠僕為堅守忠義流了多少眼淚,耶和華都一清二楚,彷彿點點滴滴都記在冊上。知道這件事讓人多麼欣慰!
耶穌基督像天父那樣,處處體恤別人的感受。耶穌醫治一個聾人的時候,先把他帶到一旁,然後才施行奇跡使他康復,免得他受窘受驚。(馬可福音7:32-35)另一次,耶穌看見一個寡婦為獨生子送殯。他立刻感受到寡婦的悲痛,於是上前靠近送殯的行列,復活了她的兒子。——路加福音7:11-16。
耶穌復活後,在通往大馬士革的路上向掃羅顯現。耶穌告訴掃羅,自己對掃羅殘害基督徒有什麼感受:「我就是你正在迫害的耶穌。」(使徒行傳9:3-5)耶穌對門徒所受的苦有深切的感受,就像母親切身感受到孩子患病時的痛苦一樣。我們在天上的大祭司耶穌,也同樣「體恤我們的軟弱」。——希伯來書4:15。
使徒保羅學會了體恤別人的苦況,關心別人的感受。保羅問:「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失足,我不憤怒呢?」(哥林多後書11:29) 在腓立比,保羅和西拉身陷牢獄,天使施行奇跡解開他們的鎖鐐。當時保羅最關心的就是讓獄吏知道,一個囚犯都沒有逃走。保羅有體恤之心,料到獄吏可能會自殺。他知道按照羅馬人的慣例,囚犯要是逃走了,獄吏就會遭受嚴厲的處分。如果獄吏奉命嚴密看守囚犯的話,就更加難辭其咎。(使徒行傳16:24-28)保羅的善行救了獄吏一命,使他感動不已,結果他和全家都成了基督徒。——使徒行傳16:30-34。
怎樣培養體恤之心
聖經多次勸勉我們效法天父,效法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因此我們必須培養體恤之心。怎樣著手呢?要更加留意別人的需要,體恤別人的感受,方法主要有三個,就是聆聽、觀察、設身處地。
聆聽 我們留心聽別人說話,就能知道別人面對什麼困難。我們越留心聽,別人就越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傾吐衷情。美琳說:「我知道長老肯聽我訴說,才會找他傾談。我要知道長老真的了解我的困難。如果他提出一些深入的問題,我就知道他聽得很認真,就更加信任他了。」
觀察 不是人人都會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苦況的。可是,如果人有敏銳的觀察力,就會留意哪個基督徒看來鬱鬱不樂,哪個年輕人變得沉默寡言,哪個傳道員的熱心冷卻了。父母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及早察覺兒女有什麼不對勁。瑪麗說:「不知怎的,往往我還沒開口,媽媽就已經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所以跟她訴說心事並不困難。」
設身處地 要喚起體恤之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問問自己:「如果我處於這樣的境地,會有什麼感覺?什麼反應?什麼需要?」約伯的三個朋友只是假意安慰他,根本沒有設身處地替約伯想想。他們假設約伯一定犯了罪,為想像出來的罪行譴責他。
批評容易體諒難,這是人的通病。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想想別人的苦況,就不會忍心指責對方,反而會寄予同情。胡安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老。他說:「如果我細心聆聽,設法了解前因後果,然後才發表意見,提出的勸告就管用得多。」
耶和華見證人所分發的書刊讓許多人學會體恤別人。《守望台》《警醒!》兩份雜誌探討過抑鬱症、虐待或淫辱兒童等複雜問題。人閱讀這些適時的文章,就能更加體恤受害人的感受。《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讓不少父母學會處理兒女的問題。
體恤之心能促進基督徒的活動
看見孩子捱餓,有食物的人很少能忍心不把食物分給他們。如果我們有體恤之心,就不難看出別人的屬靈 需要。聖經描述耶穌,說:「他看見群眾,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被人剝削,四處流離,好像綿羊沒有牧人一樣。」(馬太福音9:36)今天,千千萬萬人的屬靈情況就像當日的群眾那樣,很需要幫助。
現今的日子跟耶穌的時代很相似。我們也許要克服偏見或根深蒂固的傳統,才能打動別人的心。傳道員有體恤之心,就會設法找共同點,或談論大眾所關心的事,使聖經的信息更具吸引力。(使徒行傳17:22,23;哥林多前書9:20-23)出於體恤之心的善行,也能觸動別人的心弦,使人樂於聆聽王國信息。腓立比的獄吏就是因保羅的善行而接受真理的。
人有體恤之心,就不會計較會眾其他成員的缺點。假如有弟兄冒犯我們,不妨從他的角度看看,了解了解他的感覺。這樣,寬恕他就容易多了。如果我們處於同樣的境地,跟他有相同的背景,說不定也會這樣冒犯別人。耶和華有體恤之心,所以「記得我們不過是塵土」。我們要是有體恤之心,不也應該記得人誰無過,「甘心寬恕」他們嗎?——詩篇103:14;歌羅西書3:13。
如果我們要規勸犯了錯的人,了解一下他的感覺,知道怎樣的話可能令他難以接受,提出勸告的時候就會仁慈得多。基督徒長老有體恤之心,就會提醒自己:「我也可能犯同樣的錯誤,也可能處於同樣的境地。」所以保羅勸勉說:「要用溫和的態度,設法糾正他。你自己也要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拉太書6:1。
我們有體恤之心,即使其他基督徒不大願意開口求助,也會盡自己所能主動幫他們一把。使徒約翰說:「誰有世上的財物,明明看見弟兄窮乏,卻硬著心腸不理,愛上帝的心又怎能留在他裡面呢?……我們的愛,不要空口說白話,要有真誠的行動。」——約翰一書3:17,18。
必須先了解弟兄有什麼需要,我們的愛才能「有真誠的行動」。我們有沒有細心留意別人的需要,主動幫他們一把呢?這就是體恤別人的意思了。
養成體恤之心
也許我們不是天生就很懂得體恤別人,但這種特質是可以培養的。我們越留心聆聽,越細心觀察,越常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越能體恤別人。結果,我們自覺必須對兒女,對別的基督徒,對其他人都更加慈憐,更有愛心。
千萬不要只顧自己,結果難以養成體恤之心。保羅說:「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腓立比書2:4,現代中文譯本)全賴耶和華和大祭司耶穌基督有體恤之心,我們將來才能得享永生。所以,在道義上我們必須培養這種特質。不論是傳講聖經,還是教養兒女,我們有體恤之心,就能做得更好。最重要的是,我們體恤別人,就能體驗「施與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
[第25頁的圖片]
人有體恤之心,就會細心留意別人的需要,主動幫他們一把
[第26頁的圖片]
慈母自然而然地體恤孩子,我們能學習這種體恤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