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穿針」越危峽
海上「穿針」越危峽
《警醒!》澳大利亞撰稿員來稿
英國探險家在1798年發現巴斯海峽,消息傳來,英國海軍官兵齊聲叫好。巴斯海峽位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之間,從英格蘭開船前往悉尼(雪梨),穿越這條海洋通道,可以縮短達1100公里的航程。
巴斯海峽一帶的水域,平均水深只有50~70米,水流非常湍急,加上強勁的西風,海面每每波濤洶湧,白浪滔天,說它是地球上其中一處最難穿越的海峽,完全恰當。這還不止,在海峽西邊的入口處,金島橫亙海面,暗礁密布,尖削如牙,船行其間,不但危機四伏,更是險象環生。
今天船隻要穿越巴斯海峽,輕而易舉,但在船隻靠風行駛的年代,導航設備還非常原始,同樣的航道就叫人望而生畏了。船一進入海峽西邊,船員就沒有一刻可以輕鬆的。難怪有人說,穿越巴斯海峽,跟「執線穿針眼」沒有兩樣。
取道大圓弧航線
在19世紀初,從英格蘭乘船到澳大利亞東部,航程1萬9000公里,沒有五個月不能抵達,這對乘客而言,實在是一場磨難。每次乘船的旅客通常不下幾百,大部分不是移民就是罪犯。他們被安置在甲板下層,環境齷齪。疾病、暈船和食物不足,就像害獸一樣威脅著他們的生命,不少人因此永遠去不了目的地。 *儘管旅途是如此艱辛,但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許多乘客還是以無比的毅力,堅持到最後一刻。
直到1852年,詹姆斯(布利)·福布斯船長發現了一條較短的航線之後,情況才有改善。在此之前,行船的人從英格蘭出發,都以為 沿北緯39度橫越印度洋南部,是前往澳大利亞的最短路線;福布斯船長則另闢蹊徑,改走大圓弧航線。 *當時有701個打算移居澳大利亞的人,坐上福布斯船長的「馬可·波羅號」。船一直向南挺進,駛向波瀾壯闊的南極洲,經過68天工夫,戰勝無數的冰山巨浪,船最後在維多利亞的墨爾本靠岸,比走舊航道省了接近一半時間。福布斯船長創下這個紀錄,真是佔盡了天時地利,因為正好趕上當時在維多利亞的尋金熱。 成千上萬發著黃金夢的人,一知道航程可以大大縮短,都嚷著:「要去澳大利亞,要去澳大利亞!」
船在英格蘭離港之後,下一站靠岸,已是1萬6000公里以外的奧特韋角了。在茫茫大海中,航海家靠一個六分儀和一些圖表,計算出當下所處的緯度,又把船上的記時計,調到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來確定所處的經度。太陽在什麼位置,當地就是什麼時間。當地時間跟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每小時差距,等於經度15度。有了經度和緯度的讀數,熟練的航海家就能找出自己在海上的準確位置。
但意外有時是免不了的。太陽可以躲在雲層後面連續多日。早期的記時計偶然也有誤差,如果每天多算或少算一秒,三個月後,船就會偏離目標航道50公里。遇上雨天,又或者霧靄沉沉,海面漆黑,船偏離了航道,就可能穿越不過巴斯海峽,最後失事撞向金島或維多利亞海岸的岩石上。一個船長在安全距離望見奧特韋角,高呼:「感謝上帝!我們沒有犯錯。」許多有類似經歷的海員都必定點頭認同。雖然個別船隻會遭到意外,但這個船長的技術如此到家,也說明在19世紀,多數航海家都有能力穿過這個比喻上小如針眼的海峽。
船塚
1878年6月1日黎明前,快速帆船「洛克阿德號」在大霧籠罩下駛向維多利亞海岸。前一天,這裡已經霧鎖煙迷,令船長無法用六分儀來準確測定船隻所在的位置,結果「洛克阿德號」的航線比船長所估計的更貼近澳大利亞海岸。忽然濃霧消失,出現在眼前兩公里遠的,是90米高、挺拔峻峭的一道山崖。船員瘋狂似地想把船轉向,但一切努力都被強風惡浪抵消,不到一小時,「洛克阿德號」就猛烈撞上暗礁,並在15分鐘後沉沒。
船上的54人中,只有兩人生還,一個是航海學徒湯姆·皮爾斯,一個是乘客伊娃·卡邁克爾,都不足20歲。湯姆在冰冷的海水中,攀附一艘翻了的救生艇,數小時後,潮水把他沖到山崖之間的一個狹窄山峽。從那裡他看見一個小海灘,灘上布滿沉船的殘骸碎片,他就游過去,安全登岸。伊娃不熟水性,抓住船的殘骸,在水中漂流四小時,最後漂到先前湯姆身處的山峽。從那裡她看見海灘上的湯姆,就高聲呼救。湯姆躍入波濤,奮力游了一小時,把陷於半昏迷的伊娃拖上岸。伊娃回憶說:「他把我帶到一個很嚇人的山洞裡,離海灘超過50米。他找到一箱白蘭地酒,打碎其中一瓶,給我喝了一些,我漸漸甦醒過來。他又搬來一些長草和灌木讓我躺下,我隨即陷入昏迷,好幾小時不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這時候,湯姆攀上山崖,設法求救。結果在「洛克阿德號」沉沒24小時後,湯姆和伊娃得以脫險,被帶到附近一個農莊。伊娃在船難中失去了雙親,她的五個兄弟姊妹也同時葬身魚腹。
到了今天,駛往巴斯海峽已經十分安全了,而每年經過這地方的大小船隻數以千計。乘客經過海峽,也經過一百艘以上的船隻殘骸。其中好些船難遺址,比如維多利亞坎貝爾港
國家公園的洛克阿德峽谷,會令人勾起當年的悲慘事件。船難遺址叫我們想起那些19世紀的人,他們是多麼的英勇。他們為了尋找美好的生活,遠渡重洋,橫越半個地球,還要不惜冒險穿越那最後的,也是很危險的一關——「針眼」。[腳注]
^ 7段 1852年,在英格蘭到澳大利亞的航線上,每五個一歲以下的小童乘客,就有一個在途中死亡。
^ 8段 在球體上的任何兩點距離,用繩子拉一條直線,那就是最短的距離——大圓弧。
[第17頁的附欄或圖片]
湯姆和伊娃的關係有何發展?
「洛克阿德號」船難僅有的兩個生還者湯姆·皮爾斯和伊娃·卡邁克爾,頓時成了澳大利亞的公眾人物。《奧特韋角——神秘的海岸》說:「報章對船難的報導很煽情,他們把皮爾斯捧為大英雄,把伊娃說成大美人,聲稱他們是天生一對。」湯姆雖有心,伊娃卻無夢。三個月後,她返回愛爾蘭,結婚且有了孩子。伊娃活到73歲,在1934年去世。湯姆則回到海上工作,不久再遭遇船難,但他一再生還。湯姆在輪船上任職熟練技工度過餘生,於1909年去世,享年50歲。
[鳴謝]
兩幅照片:Flagstaff Hill Maritime Village, Warrnambool
[第15頁的圖解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福布斯駕駛「馬可·波羅號」(上圖)行走大圓弧航線,從英格蘭前往澳大利亞,節省了不少時間
[圖解]
舊航線
北緯39度
大圓弧航線
南極圈
[地圖]
大西洋
印度洋
南極洲
[鳴謝]
From the newspaper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February 19, 1853
[第16,17頁的圖解或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駛向巴斯海峽的西邊入口,被形容為「執線穿針眼」
[地圖]
澳大利亞
維多利亞
墨爾本
坎貝爾港國家公園
奧特韋角
巴斯海峽
金島
塔斯馬尼亞
[第16頁的圖片]
「洛克阿德號」在暗礁擱淺後15分鐘即告沉沒
[鳴謝]
La Trobe Picture Collection,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第17頁的圖片]
坎貝爾港國家公園展示(1)「洛克阿德號」在暗礁擱淺的位置,(2)湯姆皮爾斯洞的所在
[鳴謝]
Photography Scancolor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