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流浪者——千年一覺悲喜夢

流浪者——千年一覺悲喜夢

流浪者——千年一覺悲喜夢

場面跟一個大型傳統婚禮無異,滿桌都是食物飲料,一室都是音樂管弦。新郎羞怯內向,新娘神采飛揚,一眾親戚忙擠上前來向他們送上祝賀。但這畢竟不是個婚禮,這只是婚禮前一天的訂婚宴會,前來祝賀一對新人的嘉賓有六百多名。在宴會上,新郎家人把聘金交給未來親家。明天一到,新郎和他的家人把新娘接到家裡,才是婚禮正式舉行之日,到時又另是一番熱鬧了。

一對新人的親屬都操吉卜賽語。這些人不但自己沒有家鄉,就連所講的語言,也被視為沒有家鄉的外來語。吉卜賽語包含的各種方言,連帶這種語言所屬的許多傳統文化和婚姻習俗,都由一個沒有老家的民族所共同繼承,他們的族人散布全球,沒有自己的土地,沒有自己的政府。他們是吉卜賽人。 *

吉卜賽人知是誰?

吉卜賽語言、文化和種族的源頭,可追溯到一千年前印度的北部。證據顯示,吉卜賽語源於印度,雖然這種語言中的一些詞彙,是近年才從其他語言吸納來的。至於吉卜賽人的祖先為什麼要離開印度,那就無從稽考了。有些學者認為,他們的祖先大概是隨軍樂隊的一些工匠和演藝人員。在連場戰爭結束之後,隨著軍樂隊離開了印度,從此四海為家。不管怎樣,在公元1300年之前,吉卜賽人已取道波斯土耳其進入歐洲了。

這麼多年來,歐洲人對吉卜賽人都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某些小說和電影,總把吉卜賽人描寫得很熱情好客、逍遙浪漫,他們通過歌聲唱出流浪生活的快意,又通過舞蹈跳出人生的悲苦;另一方面,他們卻遭醜化成不可靠、詭秘和多疑,永遠處於邊緣,永遠脫離社會,永遠自我放逐。想了解這些成見是怎樣產生的嗎?請跟我們一起回到吉卜賽人那不一般的歷史中去看看。

橫遭歧視家何在?

在中世紀,歐洲人大多住在鄉村和城鎮。試想想,他們看見初來乍到的吉卜賽家庭,心裡會想起什麼?理論上,很多有關吉卜賽人的東西,都該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才是。除了黑眼睛、黑頭髮、黑黝黝的膚色之外,吉卜賽人的衣著、風度和語言別具一格,也該使人耳目一新。此外,吉卜賽人代代相傳,往往保留著一種習性,這種習性可追溯到以往階級分明的印度社會。但不出數十年,歐洲人對吉卜賽人的態度,就從最初的充滿好奇心,變成充滿猜疑心了。

吉卜賽人開始受到排斥,被迫要退到村落的邊緣去搭營,村民更不許他們進村補給和取水。有人散布謠言說:「這些人偷走孩子,還吃掉他們!」法律有時規定吉卜賽人要在露天的地方煮食,這樣,任何人有所懷疑,都可以檢查他們的盤盤鍋鍋。許多時,檢查的方式是把食物潑到一地都是。一些吉卜賽人沒有東西下肚,為求生存,只好偷東西吃。

別人既然橫加白眼,吉卜賽人知道團結才是上策。數百年來,他們從家庭找到所需的喜樂和支持。漸漸地,吉卜賽人形成一個傳統,就是父母對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子女則對父母盡顯關懷,使他們老而無憂。許多吉卜賽人都謹守傳統標準,重視行為操守。

流浪生涯原是夢

既然到處不留人,吉卜賽人只好長期東遷西徙。在流浪的生涯中,他們學會了各種技能,包括金屬加工、買賣貨物、娛己娛人等等。憑著這些專長,為人服務,至少可以養活家人。有些婦人裝作擁有超自然能力的樣子,竟也糊得了口。他們居無定所,四海為家;跟加杰人(非吉卜賽人或外人)的接觸有限,反而使他們的文化和道德觀念能保持單純。 *

歐洲人對吉卜賽人的成見,不久就演變成迫害。在歐洲一些地區,人們把吉卜賽人驅趕離開;在另一些地方,人們把吉卜賽人奴役數百年之久。19世紀60年代,吉卜賽人停止受到奴役,結果卻導致更多的吉卜賽人被逐離開,許多吉卜賽人因此移居到西歐和美洲。但無論到哪裡去,吉卜賽人都帶著自己的語言、習俗及才華上路。

就算在受盡壓迫的環境下,吉卜賽人從他們的表演藝術當中,有時也能找著一點點的滿足感。在西班牙,吉卜賽文化跟當地和其他文化融會,形成弗拉門科音樂和舞蹈。在東歐地區,吉卜賽歌手用他們的獨特風格,來唱當地的民歌。吉卜賽音樂的曲調熱情奔放,即使是古典音樂大師,像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海頓、李斯特、莫札特、拉赫瑪尼諾夫、拉威爾、羅西尼、聖-桑、薩拉薩特等,都從吉卜賽音樂獲得不少靈感。

現代吉卜賽之歌

今天有為數二百萬至五百萬(一說遠多於此)的吉卜賽人散居地球每個角落,大部分都住在歐洲,其中佔很大比例的人已有固定居所,一部分人更收入甚豐。不過,在很多地方,吉卜賽人仍屬於弱勢社群,常常住在骯髒的環境之中,一貧如洗。

東歐在實行共產主義的時代,人人理論上是政治平等的。政府嘗試改變吉卜賽人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不但為他們提供住所,也為他們安排工作,好讓他們安頓下來。生活水平提升了,健康改善了,吉卜賽人跟非吉卜賽人數百年來互相排斥,互相厭惡的態度,卻沒有因此消失,彼此對往事依然耿耿於懷。

上世紀90年代,東歐政局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固然為吉卜賽人帶來契機,但新政府不像前政府那麼致力實施反歧視法例,又減少社會保障,吉卜賽人不由得又感到人情冷暖,並再次下到社會經濟的底層。

尋找美好的生活

安德烈婭是個有亮麗烏髮的女孩。她就讀於東歐一所學校,卻因為是班裡惟一的吉卜賽人,就有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經歷。安德烈婭性格很堅強,但一講到怎樣在同學中備受奚落,怎樣到處不受歡迎,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安德烈婭回憶說:「每次在選隊員出賽時,他們沒得選才選到我。我真恨不得跑回印度去,只有回到印度,我就會跟大夥兒一樣。曾有人向我的一個朋友吼叫道,『回去印度吧!』他就說,『如果我有錢,我一定會回去。』始終都是自己的家好,我們成了別人眼中的討厭鬼。」安德烈婭長於舞蹈,曾想過如因此成名,那時就不難被人接受了。但在十多歲時,她找到一樣好得多的東西。

安德烈婭說:「一天,一個名叫皮羅什卡的年輕女子上門探我,她是個耶和華見證人。她打開聖經,向我指出上帝不單愛全人類,對於個別的人他也很關心。她說只要我肯,也可以跟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這讓我感到受人重視。在上帝看來,人人平等,沒有差別,知道這件事,我的自信心也增強了不少。

「皮羅什卡帶我去參加見證人的聚會。在聚會中,我遇到吉卜賽人和非吉卜賽人,感到他們之間沒有你我之分,但不管他們屬於什麼背景,我都交到真正的朋友。我跟皮羅什卡學習聖經一年半左右,也成了耶和華見證人。」今天,安德烈婭和丈夫都以全時傳道員的身份,教導別人認識這位無分國籍,對人都關愛無偏的上帝。

「我已被完全接納」

一個吉卜賽人哈伊羅回憶自己年輕的日子時說:「我終日和一些目無法紀的男孩來往,結果不時惹上麻煩。一次,警方拘留了我,因為我跟那些男孩一起時偷了東西。警方帶我回到家裡,我害怕面對母親過於要面對警察,因為一般吉卜賽人的孩子,都知道偷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哈伊羅年紀大一點之後,他和家人也遇上了耶和華見證人。哈伊羅得知上帝的王國會消除人類社會的難題,包括成見和歧視,內心引起了深深的共鳴。他說:「吉卜賽人從沒擁有自己的國家和政府,也沒有受到好好的照顧;這樣的背景,使吉卜賽人更能體會上帝王國造福人類的意義。縱使那些美好的日子仍在未來,但我已經能夠預見。在我踏入王國聚會所那刻開始,我已感受到使徒彼得所感受到的情況。他說:『我實在看出上帝是不偏心的,無論哪個國族的人,只要敬畏他,行正義,都蒙他悅納。』(使徒行傳10:34,35)人人都以平等的方式待我。當有非吉卜賽人用吉卜賽語叫我『弟兄』時,我簡直沒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呢!

「起初,有些家人見我改變了,卻不了解我是因遵守聖經原則而改變的,於是大力反對我。後來,我們的親戚鄰人開始看出,謹守上帝的標準不但使人快樂,也使人獲益良多,他們不少人開始積極回應,也很想改善生活。」哈伊羅現在是一位基督徒長老,也是一位全時的傳道員。他的非吉卜賽人妻子梅菡,與他並肩工作,幫助人學習聖經,讓吉卜賽人和非吉卜賽人都明白這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現在如此,將來也會如此。梅菡說:「我丈夫的家族完全接納我,現在我已是吉卜賽人社區的一分子了。對於有這樣一個非吉卜賽人關心他們,他們都感到很有意思。」

[腳注]

^ 3段 在世界不同地方,人們除了稱他們為吉卜賽人,也叫他們做吉普賽人、吉塔諾人、茨岡人或西加尼人,這些名字都帶有貶義色彩。在吉卜賽語裡,他們自稱羅姆人(意思是「男人」)。有些講吉卜賽語的族群也會用其他名字來自稱,「辛提」就是一例。

^ 12段 儘管有些吉卜賽人開口傳統、閉口古訓,但他們對寄居地方的主流宗教,往往也會跟隨信奉。

[第24頁的精選語句]

吉卜賽人今天已散居全球每個角落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歐洲納粹時期,希特勒在集中營內估計屠殺了至少四十萬吉卜賽人,同時被殺的還有猶太人、耶和華見證人,以及其他的人。1940年,在希特勒的屠殺行動引起舉世關注之前,本身是吉卜賽裔的電影演員查里·卓別林,已製作了電影《大獨裁者》。電影深刻諷刺了希特勒和他的納粹行動。其他自稱是吉卜賽裔的著名藝術家包括演員尤·伯連納、女演員麗塔·海華絲(下圖)、畫家畢加索(下圖)、爵士樂大師萊因哈特及馬其頓歌唱家雷哲波娃。也有一些吉卜賽人成為工程師、醫生、教授和國會議員。

[鳴謝]

AFP/Getty Images

Photo by Tony Vaccaro/Getty Images

[第26頁的附欄或圖片]

吉卜賽耶和華見證人

耶和華見證人當中有好些吉卜賽人,他們有的是會眾的長老,有的是會眾的先驅傳道員。當地官員和非吉卜賽人都認為他們是模範人物。斯洛伐克一個吉卜賽耶和華見證人說:「一天,一個非吉卜賽鄰居來我們的大樓敲門。他說,『我的婚姻快完蛋了,我想你們能幫我一把的。』我們就問,『何以見得?』他回答說,『如果你們敬拜的那位上帝可以幫助你們吉卜賽人,使你們的生活素質改善,他大概也能幫我們吧。』我們就給了他一本由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聖經刊物,內容是與家庭有關的。

「後來,她妻子到來敲門,提出同樣的要求,沒想到她丈夫也曾經來過。她說,『這棟大樓沒什麼人可幫我們了。』我們給她一本同樣有關家庭的書。夫婦兩人都跟我們打過招呼,求我們不要讓對方知道這件事。一個半月之後,這對夫婦開始跟我們學習聖經。我們實踐從聖經學到的知識,贏得了鄰人對我們的尊重,他們甚至向我們尋求屬靈幫助。」

[圖片]

法國納博訥

西班牙格拉納達

「由於吉卜賽人背景獨特,他們更能領會上帝王國造福人類是什麼意思。」——哈伊羅

[第22頁的圖片]

波蘭

[鳴謝]

© Clive Shirley/Panos Pictures

[第22頁的圖片]

英國的吉卜賽人攝於1911年

[鳴謝]

By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Library

[第22,23頁的圖片]

斯洛伐克

[第23頁的圖片]

馬其頓

[鳴謝]

© Mikkel Ostergaard/Panos Pictures

[第24頁的圖片]

羅馬尼亞

[第24頁的圖片]

馬其頓

[第24,25頁的圖片]

捷克共和國

[第24,25頁的圖片]

西班牙

[第25頁的圖片]

安德烈婭想過如能一舞成名,就會被人認同

[第24頁的圖片鳴謝]

羅馬尼亞:© Karen Robinson/Panos Pictures; 馬其頓:© Mikkel Ostergaard/Panos Pictures; 捷克共和國:© Julie Denesha/Panos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