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道德觀念真的今非昔比嗎?

道德觀念真的今非昔比嗎?

道德觀念真的今非昔比嗎?

要是你問歷史家:「現代人的道德觀念相對於以往各時代,究竟孰優孰劣呢?」有人也許認為,比較不同時代的道德水平殊非易事。我們得按每個時代的背景去作評價才算公允。

請看看自16世紀以來,在歐洲暴力罪行的趨勢。四百年前,殺人流血的事其實並不罕見,不少人更動輒以武力自行向仇人施報復,家族與部族之間的仇殺也十分普遍。

可是,歷史家阿恩·亞里克以及約翰·瑟德貝里在《人性尊嚴與權力》一書中指出,從1600年至1850年期間,在一些國家裡,「人們的生活取向的確轉趨文明,更講求教養」。他們願意為他人設想,較富同情心。其他歷史家指出,偷竊或侵犯私有財產的罪行在16世紀遠較今日為少。尤其在鄉村小鎮,有組織的盜竊行為在那些年代實屬罕見。

當然,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卻是隨著奴隸制度的設立而來的,其中包括歐洲商人販賣非洲人口,令數以百萬計的奴隸留落異鄉,飽受殘暴不仁的虐待。

因此,反觀過去多個世紀,歷史表明以往的社會有的方面比現在優勝,也有的方面比現在更糟。然而,一種獨特而嚴峻,前所未見的情勢卻在20世紀出現,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20世紀——一個轉捩點

歷史家亞里克和瑟德貝里評論說:「在30年代,謀殺和兇殺案件開始有上升的趨勢;很不幸地,這種趨勢一直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

據另外一些評論員指出,20世紀的道德水平確實是一直走下坡路。一篇以道德倫理為題的文章寫道:「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在過去30-40年間,一般人對於性愛,對於合乎道德的行為標準已大為改觀。從以往社會訂定道德規範,標準明確,對錯分明,到今天自由放任,為所欲為的精神大行其道,兩者實在相去甚遠。」

換言之,性行為以及其他道德問題,今天已成了人人可自定準則的範疇。為了說明這點,文章引述了一項統計數字,顯示在1960年,美國只有百分之5.3的兒童是非婚生的,在1990年這個數字已升至百分之28。

在美國聖母大學的一次講座上,美國參議院議員喬·利伯曼把現時的道德情況稱為「價值標準真空時代,……也就是說,傳統的是非對錯觀念已逐漸消失於無形」。據利伯曼指出,這種現象「早於兩代前已經開始醞釀」。

生活模式世俗化

那末,歷史家和其他分析員認為,20世紀道德觀念急劇轉變的原因何在呢?《人性尊嚴與權力》一書認為:「在過去兩個世紀,社會上最重大的轉變是生活模式世俗化。」生活模式世俗化的意思是:「人人可自行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某種觀念或見解。這種思想模式……源於18世紀推行啟蒙運動的哲學家,他們是首批主張……毋須以聖經作為真理唯一基準的人。」自此以後,人們不再像以往一樣,凡事向宗教,尤其所謂的基督教,尋求道德上的指引。

然而,為什麼一種早在18世紀成形的哲學理論,要等到200年後才流行起來呢?上文引述的書補充說:「這類見解不容易滲透民間。因此,生活模式趨於世俗化的進程十分緩慢。」

話雖如此,在過去200年間,儘管傳統道德標準以及基督教價值觀念沒有一下子被人擯棄,到了20世紀,人們的道德取向卻急劇改變。尤其在近數十年來,這種轉變的勢頭更是難以逆轉的了。轉變的成因是什麼呢?

自私與貪婪

一個重要因素是,20世紀的社會在科技及經濟方面發展突飛猛進。德語版《時代》雜誌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動力,千變萬化的新時代,跟以往死氣沉沉,停滯不前的社會有天壤之別」。文章指出,新近引進的市場經濟體系完全建基於競爭精神,以自利之心為原動力。

文章補充說:「這種自利之心阻也阻不了。結果,現代社會的特色就是不講情、不講義,貪污腐敗的行為更腐蝕了不少國家的政府高層。人人普遍只顧自己,但求一己私慾得到最大的滿足。」

普林斯頓大學的社會學家羅伯特·武特諾經過一番深入研究和民意調查後,發覺這一代的美國人普遍比上一代更看重金錢。據報告指出:「不少美國人擔心,在金錢掛帥的社會中,尊重別人、待人以誠以及關心社群的美德早已銷聲匿跡了。」

此外,由於商界行政人員一方面給自己大幅加薪,炮製優厚的退休福利,另一方面卻呼籲下屬對微薄的薪酬表現知足,無形中助長了社會上唯利是圖的精神。瑞典基督教聯合會的倫理學與神學副教授謝爾·奧韋·尼爾森評論說:「商界領袖那種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精神造成了上行下效的惡性循環。結果,社會的道德標準也隨之降低。……毫無疑問,這些歪風對於社會及個人的道德觀念,均深具破壞。」

傳媒文化

到了20世紀的下半葉,令社會道德更形低落的另一罪魁是傳媒文化。參議院議員利伯曼說:「今天,傳播價值觀的最新媒介就是電視製作人、電影業巨頭、時裝界廣告從業員、幫派吟快板樂手,以及電子綜合文化的各類歌手。這些開創新風氣的人對於我們的社會文化,對於我們的孩子,均操有強大無比的影響;可惜這些媒介對於自己傳播的有害文化卻完全不覺得要負上任何責任。」

利伯曼以一張由「食人僵屍」重金屬樂隊灌錄的唱片為例說明這點。其中一首歌曲繪聲繪影地描述一個女子怎樣在利刃威逼下被人強姦。利伯曼跟另一位同僚合力呼籲唱片公司把有問題的唱片撤回,可惜卻勞而無功。

今天,為爭奪兒女受哪一方的模鑄和培育,有責任感的父母不得不跟傳媒文化來一番苦戰。然而,如果父母愛理不理又怎樣呢?利伯曼說:「那麼,傳媒文化就明正言順成為道德標準的權威,孩子的是非感,怎樣看人生的主次輕重就任由電視、電影以及光碟唱機所傳播的信息來塑造了。」從最新趨勢看來,互聯網的影響大概是少不了的!

返回「道德的石器時代」

那末,傳媒文化造成的種種負面影響從青少年身上清楚可見嗎?不說別的,單就暴力行為來看,兒童及青少年以兇殘方式虐待其他兒童和成年人的個案,在近年確有上升的趨勢。

1998年,瑞典發生了一宗駭人聽聞的命案,兩個分別只有五歲和七歲的男孩把四歲的玩伴窒息至死。很多人問: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有克制能力,懂得什麼時候就得停手的嗎?一個兒童心理學家一語道破問題所在:「這種內在的克制能力是需要學習得來的。」她再說:「關鍵也許在於……他們以誰為典範,四周的成年人立下什麼榜樣。」

對於性情暴戾的危險罪犯,其實情形也一樣。據瑞典一位精神科教授斯滕·萊萬德指出,現時在監獄囚犯中,百分之15至20都是精神變態的人,他們極度自我,對人冷酷無情,根本無法,也不願意接受是非對錯的觀念。觀察員留意,甚至一些看來正常的兒童及青少年,他們的道德感也變得遲鈍。哲學系教授克里斯蒂娜·霍夫·薩默斯慨嘆道:「我們已返回道德的石器時代。」她發覺在課堂上,年輕的學生每逢面對是非抉擇時,大都感到不自在。他們的反應是,世上根本就沒有所謂對或錯。他們認為,人人都應看看什麼對自己最有利,然後作出抉擇。

近期,她的一些學生甚至否認人類生命是具有獨特的尊嚴和價值的。例如,當學生被問及,如果他們只能在救寵物一命還是救一個陌生人一命之間擇其一,他們會決定救哪一個;許多人竟然說他們寧願救寵物。

薩默斯教授說:「問題不在於他們年少無知,不容易信任別人,性格兇殘或者變化莫測。說得直率一點,他們根本毫無是非對錯的觀念。」她指出,這麼多年輕人竟然質疑世間上是否有對與錯之分,她認為這就是社會的最大危機。

今天,人的道德水平低落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上文引述的《時代》雜誌認為,現行的自由市場經濟可能會逐步「衰退,甚至有一天像社會主義制度般完全塌下來」。

社會世風日下,人類最終的結局將會是怎樣的呢?我們的前景是光明的還是黯淡的呢?

[第6,7頁的圖片]

「傳播價值觀的最新媒介就是電視製作人、電影業巨頭、時裝界廣告從業員、幫派吟快板樂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