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你有没有“基督的思想”?

你有没有“基督的思想”?

你有没有“基督的思想”?

“但愿赐人忍耐和安慰的上帝,使你们……有基督耶稣一样的思想态度。”——罗马书15:5

1.许多教会怎样描绘耶稣的样子?为什么这样的描绘并不真实?

“从来没有人看见他笑。”一份伪称是古代罗马官员所写的文件,这样描述耶稣。这份文件大约在公元11世纪出现,据称许多画家都受其影响。 *结果,不少图画都把耶稣描绘成一个表情严肃、毫无笑容的人。既然福音书透露耶稣是个亲切仁慈、感情丰富的人,那些绘像显然并不真实。

2.我们可以怎样培养跟“基督耶稣一样的思想态度”?这使我们有能力怎样?

2 显然,要认识真实的耶稣,我们内心必须清楚明白他在地上时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查考一下福音书的记载,看看“基督的思想”——他的感情、看法、想法和思路——是怎样的。(哥林多前书2:16)同时,我们也想想自己可以怎样培养跟“基督耶稣一样的思想态度”。(罗马书15:5)这样,我们就能够在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更切实跟从耶稣的榜样了。——约翰福音13:15

平易近人

3,4.(甲)马可福音10:13-16所载的事件在什么时候发生?(乙)门徒试图制止小孩子到耶稣那里,耶稣对此有什么反应?

3 人们深受耶稣所吸引。在不同的场合,年纪和身份各异的人都乐于亲近他。请想想马可福音10:13-16的记载。事情发生在他的服事职务行将结束的时候;当时他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深知自己会在那里遭受极为痛苦的死亡。——马可福音10:32-34

4 请想想当时的情景。人们开始把小孩子,包括婴孩,带到耶稣那里,要他祝福小孩子。 *可是,门徒却设法制止孩子到耶稣那里。也许他们觉得,在这个重大的时刻,耶稣必然不想受孩子打扰。但他们却完全错了。耶稣发觉门徒不准孩子到他那里,就很不高兴!他把孩子召到他跟前,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制止他们。”(马可福音10:14)他接着所做的,表明他的性情多么仁爱温柔。圣经的记载说:“耶稣把孩子搂进臂膀里,开始祝福他们。”(马可福音10:16)孩子让耶稣把他们搂进臂膀里,显然他们都感觉很自在。

5.马可福音10:13-16的记载透露耶稣是个怎样的人?

5 这个简短的记载透露了不少有关耶稣的为人。请留意耶稣是多么平易近人。他虽然来自天上,地位崇高,却没有威吓或轻看不完美的凡人。(约翰福音17:5)甚至小孩子也在他面前感到自在,这岂不意味深长吗?如果耶稣是个冷冰冰、不苟言笑的人,小孩子就无疑不会喜欢亲近他了!什么年纪的人都喜欢亲近耶稣,因为他们意识到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不会对他们不屑一顾。

6.长老可以怎样使自己更容易亲近?

6 我们读过这个记载之后,可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基督的思想呢?我和蔼可亲吗?”在这个凶险的时代,上帝的羊群需要亲切的牧人去照顾他们,好像“避风所”一样荫庇他们。(以赛亚书32:1,2;提摩太后书3:1)长老们,你们对弟兄怀有衷心的关注,甘愿献出自己为他们效劳,弟兄就会感受到你们的关怀。他们从你们的面部表情、声调和仁慈态度,就知道你们真正关心他们。这种真挚、亲切的关注能够产生信任的气氛,使别人,包括孩子们,觉得容易亲近你。一个基督徒女子解释她为什么能够放胆对某个长老吐露心事,说:“他跟我说话的时候,态度十分温柔体贴。不是的话,我就很可能一句话也不说了。他令我感到安全。”

体贴别人

7.(甲)什么显示耶稣对人体贴入微?(乙)耶稣何以逐渐恢复一个瞎子的视力?

7 耶稣为人十分体贴。他观察入微,留意别人的感觉。他只是见到别人受苦,就动了怜悯之心,要解除他们的痛苦。(马太福音14:14)他也顾及到别人的能力限度和需要。(约翰福音16:12)有一次,人们带着一个瞎子到耶稣那里,恳求耶稣医好他。耶稣逐步恢复了男子的视力。起初,男子只是看见模糊的人影,“瞧见的东西虽然像树木,却到处行走”。然后耶稣把他的视力完全恢复过来。他为什么要把男子逐渐医好呢?原因很可能是,瞎子既然长期生活在黑暗里,他需要逐步调整,才能适应一个突然看见的光明花花世界。——马可福音8:22-26

8,9.(甲)耶稣和门徒进入德卡波利斯地区后不久,有什么事发生?(乙)请描述耶稣医好失聪男子的经过。

8 请也想想另一件事,这件事发生于公元32年逾越节之后不久。当时耶稣和门徒进入加利利海以东的德卡波利斯地区。群众不久就找着他们,把许多有病和残障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全都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15:29,30)值得注意的是,耶稣留意到其中一个男子,给他特别的关注。只有福音书执笔者马可才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马可福音7:31-35

9 那个男子是失聪的,也有言语的障碍。耶稣也许察觉这人特别紧张或羞怯,于是做了一件有点儿不寻常的事。耶稣私下带这人离开群众,然后用手势表示他打算做什么。耶稣“把手指放进他的耳朵,吐了点唾沫摸他的舌头”。(马可福音7:33)接着,耶稣抬头望天,深深叹息。通过这些动作,耶稣有如对男子表示:“我将要为你做的事,是凭着上帝的力量做的”。最后,耶稣说:“开了吧。”(马可福音7:34)男子的听觉就恢复了,他也能够正常说话。

10,11.在会众和家里,我们可以怎样体恤别人的感觉?

10 耶稣多么体贴别人!他敏于留意别人的感觉。他富于同情心,行事谨慎,以免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身为基督徒,我们也该在这方面培养和表现基督的思想。圣经劝勉我们:“你们所有人都要思想相若,体恤别人,存弟兄之情,有温柔怜恤之心,思想谦卑。”(彼得前书3:8)我们要听从这个劝告,就得在言行方面体恤别人的感觉才行。

11 在会众里,我们要是体恤别人的感觉,就会顾及他们的尊严,待他们好像我们想别人待我们一样。(马太福音7:12)我们会小心留意自己所说的话和说话的方式。(歌罗西书4:6)要记住,“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箴言12:18)家里的情形又怎样?夫妻真心相爱,就会敏于留意对方的感觉。(以弗所书5:33)他们会避免说话尖酸刻薄、吹毛求疵,因为这只会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难以痊愈的创伤。仁爱的父母会记住,孩子也是有感情的。如果父母需要纠正儿女,他们也要顾及孩子的尊严,以免不必要地令儿女难堪。 *歌罗西书3:21)我们体贴别人,就表明自己具有基督的思想了。

愿意信任别人

12.耶稣怎样对门徒怀有平衡、现实的看法?

12 耶稣对门徒怀有平衡、现实的看法。他深知他们不是十全十美的。毕竟,耶稣能够洞悉人心。(约翰福音2:24,25)即使这样,他不是只看门徒的弱点,同时也留意他们的优点。他看出耶和华所吸引的这些人具有很大的潜质。(约翰福音6:44)耶稣对门徒怀有积极的看法,这从他对待门徒的方式足以见之。值得留意的一点是,他愿意信任他们。

13.耶稣怎样信任他的门徒?

13 什么表明耶稣信任他的门徒呢?他离开地上的时候,把一项沉重的责任交托给他的受膏门徒。他把照料普世王国权益的重任交在门徒手中。(马太福音25:14,15;路加福音12:42-44)在执行服事职务期间,他甚至在小事上也间接表明他信任自己的门徒。他施行奇迹,喂饱大群民众时,他放心让门徒把食物分发出去。——马太福音14:15-21;15:32-37

14.你会怎样概述马可福音4:35-41的记载?

14 请也想想马可福音4:35-41的记载。当时耶稣和门徒上了船,向东驶往加利利海的对岸去。船起航后不久,耶稣在船尾躺下,很快就熟睡了。可是不久之后,“有一股极其猛烈的暴风刮起”。这样的暴风在加利利海并非罕见。由于这个湖的地势低达海平面以下200米,湖面的空气比四周的暖得多,结果造成了气流的移动。除此之外,还不时有强风从北部的黑门山沿着约旦河谷吹来。所以,湖上可以一时风平浪静,下一刻却风浪大作。请想想这点:耶稣在加利利长大,自然清楚知道湖上时常刮起风暴,可是他却安心睡觉。耶稣有好几个门徒都是渔夫,即使有风暴突然刮起,他信任门徒必定有能力应付。——马太福音4:18,19

15.耶稣愿意信任门徒,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他?

15 耶稣愿意信任门徒,我们能够在这方面效法他吗?有些人不很愿意让别人分担责任。他们总要支配一切。他们也许想道:“如果要事情做得好,就得由我亲自出马!”可是,如果我们凡事都不肯假手于人,那就可能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或不必要地牺牲了与家人共处的时间。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不愿把适当的工作和责任交给别人分担,他们就可能无法获得所需的经验和训练了。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学会信任别人,放心把事情交给他们照管。我们最好忠实地问问自己:“在这方面,我具有基督的思想吗?我愿意把某些工作交给别人照料,相信他们会尽力而为吗?”

表示对门徒有信心

16,17.耶稣在临死的晚上,虽然知道使徒们会舍弃他,却怎样安慰他们?

16 在另一个重要方面,耶稣也表明他对门徒怀有积极的看法。他让门徒知道他对他们有信心。耶稣在临死的晚上,对使徒们说了一番安慰的话,清楚表明他对门徒有充分信心。请留意当时所发生的事。

17 那天晚上,耶稣做了很多事。首先,他为使徒们洗脚,借此以身作则,教他们要谦卑自抑。之后,他设立了记念他死亡的晚餐。然后,使徒们再次为了他们当中谁看来最大而激烈争吵。耶稣没有责骂他们,只是耐心地跟他们推理。他预先告诉他们前头会有什么事发生:“今天晚上你们全都会因为我的事绊倒,因为有话写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群的绵羊就分散各处。’”(马太福音26:31;撒迦利亚书13:7)耶稣知道他最亲密的同伴会在他遭遇逆境时弃他而去。即使这样,他也没有谴责他们。刚相反,他告诉他们说:“我被兴起以后,要比你们先到加利利去。”(马太福音26:32)不错,他向门徒提出保证,虽然他们会舍弃他,他却不会舍弃他们。在这场严峻的考验过去之后,他会跟他们再次见面。

18.在加利利,耶稣把什么重大的使命交托给门徒?使徒们怎样执行这项任务?

18 耶稣并没有食言。后来他在加利利向十一个忠心的使徒显现,当时他们也召集了许多门徒跟他们一起。(马太福音28:16,17;哥林多前书15:6)在那里,耶稣把一项重大的使命托付给他们,说:“所以你们要去,使所有国族的人成为门徒,奉父亲、儿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浸,我吩咐你们的一切,都要教导他们遵守。”(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传清楚显示,使徒们的确努力执行这项任务。在公元1世纪,他们孜孜不倦地带头推行宣扬好消息的工作。——使徒行传2:41,42;4:33;5:27-32

19.关于基督的思想,我们从他复活后的行动学到什么?

19 关于基督的思想,我们从以上的记载学到什么呢?耶稣虽见过使徒们最差的表现,可是他仍然“爱他们直到终结”。(约翰福音13:1)虽然使徒们有许多弱点,耶稣却让他们知道,他仍然相信他们。请留意,耶稣的信心并没有落空。耶稣既表示对他们完全信任,这无疑大大激励他们,使他们更决心执行他托付给他们的工作。

20,21.我们可以怎样对信徒同工怀有积极的看法?

20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怎样表现基督的思想呢?不要对信徒同工怀有消极的看法。要是你觉得他们一无是处,你的言行就很可能会把你的想法流露出来。(路加福音6:45)可是圣经告诉我们,人有爱心,就会“凡事相信”。(哥林多前书13:7)爱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爱能够建立而非破坏。爱心和鼓励比威吓更能打动人心。我们对人表现信任,就能够建立和激励他们。(帖撒罗尼迦前书5:11)像基督一样,我们对弟兄怀有积极的看法,就会对他们有所鼓励,也引发出他们的优点来。

21 培养和表现基督的思想,不仅限于仿效基督所做的某些事而已。正如上一篇文章指出,我们要真正像耶稣一样行事为人,就必须首先学会耶稣的看法。我们也从福音书看出耶稣的另一面,了解他的思想品格和对工作怀有什么感觉。下一篇文章会讨论这些问题。

[脚注]

^ 1段 伪造文件的人描述到耶稣的容貌,包括他头发、胡子、眼睛的颜色。圣经译者埃德加·古兹匹德指出,伪造这份文件的用意“在于使画家手册里的耶稣容貌更为人所接受”。

^ 4段 看来孩子的年龄大小不一。译作“小孩子”的词语也用来指崖鲁那12岁的女儿。(马可福音5:39,42;10:13)可是,在同一个记载里,路加所用的词语也可以用来指婴儿。——路加福音1:41;2:12;18:15

^ 11段 见《守望台》1998年4月1日刊“你顾及别人的尊严吗?”一文。

你能解释吗?

• 门徒试图制止小孩子到耶稣那里时,耶稣有什么反应?

• 耶稣怎样对人体贴入微?

• 耶稣愿意信任门徒,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他?

• 耶稣表示对使徒深具信心,我们可以怎样在这方面效法他?

[研读问题]

[第16页的图片]

小孩子与耶稣一起时感到自在

[第17页的图片]

耶稣待人仁慈体贴

[第18页的图片]

和蔼可亲的长老是会众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