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帮助青年人应付挑战

帮助青年人应付挑战

帮助青年人应付挑战

这个世界,世人的生活方式和潮流,一直在变。主要由于现代科技,当今的变化甚至更厉害。昨天还时髦的今天就落伍了,今天流行的到明天就会过时。变化快速,对年轻人影响极大。

一场社会革命

近年来,科技引发了一场革命,对青少年影响深远。比如说,在许多地方,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交世界中的生命线。社交网站开辟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新世界。澳大利亚一个19岁的女孩说:“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几乎没有朋友,但在网络世界里,你突然间有几百个朋友。”

很少人会否认手机和互联网所带来的数不清的好处。然而,这些工具似乎让许多人上了瘾。大学教授唐纳德·罗伯茨注意到,有些学生“在10点和11点的两节课的课间,如果不打手机就不知道如何挨过那几分钟”。教授说:“我看他们似乎不打电话就浑身不自在,他们好像觉得不打手机跟人谈话就会受不了。”

有的青年人甚至承认自己已经上瘾。16岁的丝特凡妮说:“即时在线上对答和打手机让我完完全全地上瘾了,因为这样做能让我和朋友们保持联系。一回到家,我就立刻上网,然后挂在网上,有时直到凌晨3点。”斯特凡妮每个月的电话费大概在一百至五百美元之间。她说:“到现在,我已经欠父母二千多美元的超时通话费。但是我已经习惯把手机整天带在身边,否则我就无法如常生活。”

问题不仅仅是耗费金钱。人类学家艾莉娜·奥克斯在做一个关于家庭生活的研究时发现,当在外工作的丈夫或妻子回到家时,配偶和孩子常常在全神贯注地做着自己的事,三次中可能有两次,他们甚至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他们只顾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电脑或电子玩意之上。奥克斯说:“我们也看到,父母想要进入孩子的世界是多么困难。”她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一看见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做着什么事,就会退下来,转身走开。

在线社交网络——有益无害?

许多父母和教师都对孩子花在所谓在线社交网络上的时间深感忧虑。这是些能供成员创建个人主页的网站,称为博客(又称部落格或网上日志),成员可以在主页上添加照片、录像和日记。

这类网站的魅力之一在于能使成员和朋友保持联系。另一个吸引力就是,创建个人主页让青年人有了彰显个性的空间,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吸引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一踏入青春期,就开始多了解自己,并且希望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人听见、看见,让人受到打动。

然而问题是,有的人只是在网络上塑造了一个自己想要成为 的角色,而并非真实的自己。一个15岁的男孩说:“我们学校有个小孩说自己21岁,而且还说自己住在拉斯韦加斯。”但其实两个孩子的家距美国那个城市约有1600多公里。

这样的不忠实很常见。一个18岁的澳大利亚女孩吐露说:“你可以在网络上做任何事。你可以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因为没有谁真的认识你。你感到充满自信。你可以编造一些故事来引人注意。你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放到网上,照片上你穿的衣服、做的事情都可以是你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穿、不会做的。你可以把绝不会在人前说的话写在网上。你感觉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不必承受任何不利的后果,因为你是隐藏起来的。没人知道你到底是谁。”

在线社交网络跟其他通讯方式一样,既可以被善用也可以被误用。作为父母,你知道你的孩子在网络上做些什么吗?你确知孩子正在明智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吗? *以弗所书5:15,16)此外,滥用网络也会让青年人接触到一些重大的危险。什么危险呢?

网络空间的阴暗面

隐瞒真姓名的做法令网络世界成了恋童癖者的猎场。如果青年人在网上公开个人资料,或是跟一直在网上通信的人见面,那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落入了陷阱。《家长的警报》(英语)一书指出,有人以为“说到暴力和虐待,孩子在自己家里或运动场上面对更严重的威胁……然而恋童癖者通过电脑屏幕就能进入孩子的家中,利用孩子的无知来满足自己不可告人的欲望,这样的危险对很多父母来说却是不易察觉的”。

网络通讯也被人用作其他不正当的用途。有的青少年成为“网上恶霸”,通过网络无情地嘲弄、排挤、骚扰或威胁别人。有的网页纯粹是为羞辱某人而建立起来的,电子邮件、聊天室等等也都成了毁谤他人的渠道。一个网络安全组织的主管相信,在年龄介于10至14岁的孩子中,多达百分之80都曾间接地,甚或直接地受到网络恶霸的骚扰。

恶霸行为并非新近才有。但现在谣言、闲话和诽谤比以前传播得更广,速度也快了无数倍,而且也常常更为下流。在某些案例中,有人在学校的更衣室或浴室,用手机偷拍一些下流、令人难堪的照片和录像,然后把这些图像复制到网络上,发送给许多迫不及待的收件人。

公众日益关注

这类事情促使美国新泽西州的法律与公共安全部,给父母和监护人发了一封信,敦促他们说,“孩子在校内校外不正当地使用网络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请帮助我们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这封信特别对在网上张贴个人资料和照片一事表示了忧虑。公布这类个人资料的网站常常会吸引那些无所不为的、肆无忌惮的青少年和成年人。这封信说:“作为父母,您需要明白,对这些问题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如果您对孩子上网一事多些了解和参与,就能在保护孩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可是,令人惊讶的是,有的父母对于孩子上网做些什么事,几乎一无所知。一位对16岁女儿的网上活动密切留意的母亲说:“如果父母知道孩子在网上张贴和讨论什么,肯定会吓出一身冷汗,觉得尴尬万分。”根据一位网络安全专家的说法,有些青年人在网上张贴的照片大胆性感,十分露骨。

网络的危险

这只是某些成年人,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青少年,因过度担心而妄想出来的事吗?统计结果显示,情形恰恰相反。请考虑一下:在有些地区,15至17岁的青少年中,有三分之一已有过性行为;超过一半的13至19岁的青少年说他们有过口交。

科技对这些发人深省的统计数字负有一定责任吗?毫无疑问。《纽约时报杂志》的一份报告说:“手机和互联网为青少年把身份最巧妙地隐藏起来,让勾搭变得极为容易。” *的确,要想和一个异性秘密会面,只要在电脑上敲几个按键就行了。在一项调查中,超过五分之四的女孩承认她们在网上粗心大意。

有些人在网上找寻约会或是勾搭的对象,得到的结果却出乎他们意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诺瓦托警察局的珍妮弗·韦尔奇说:“我们看到,性侵犯案件越来越多。”她说许多受害者首先是在网上接触到未来的侵犯者,然后会面。

当心“世人的智慧”!

报纸和杂志里为青年人提供建议的专栏,对青年人及其性行为往往抱一种宽容的态度。虽然他们也赞同禁戒淫乱或保持道德清白,但其实他们的主要目的却是鼓励“安全”性行为而非远离 性行为。“我们没法阻止他们发生性行为,所以至少可以教他们负点责任。”这话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

一家深受尊重的青年人网站张贴了一篇文章,把是否可以发生性行为的考虑因素精简到只有三个:(1)怀孕的风险,(2)染上性传染病的风险,(3)判定双方是否已为这番体验做好心理准备。该网站说:“最后,就是要你自己做决定了。”文章只是草草谈及可以跟父母一方商量此事。至于这样的性行为是否正当,就连提都没提了。

如果你为人父母,自然想要给予子女明智的指引,而非这虚妄愚蠢的“世人的智慧”。(哥林多前书1:20)你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避开文章中谈及的危险呢?答案并非是简简单单地,把电脑的电源切断或把手机拿走就行。只注重表面的方法并不能打动人心。(箴言4:23)请也考虑一下,或许你的孩子正在用手机和互联网等电子设备,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年轻人这些需要却是你作为父母应该关注的。青年人有些什么需要呢?

[脚注]

^ 13段 父母最好熟悉一下孩子经常上的网站,而非一味说网络的不是。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的“理解力因常常运用而锻炼纯熟,能明辨是非。”(希伯来书5:14)父母这样的教导可以让孩子在步入成年这段时期获益良多。

^ 23段 “勾搭”可以指男女相聚,十分亲热地共度几小时。在引文中,“勾搭”指的是在没有感情的前提下,单纯为了满足肉体欲望而发生的性行为。

[第4页的精选语句]

“一回到家,我就立刻上网,然后挂在网上,有时直到凌晨3点。”

[第5页的精选语句]

“你可以在网络上做任何事。你可以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因为没有谁真的认识你。”

[第7页的精选语句]

“如果父母知道孩子在网上张贴和讨论什么,肯定会吓出一身冷汗,觉得尴尬万分。”

[第6页的附栏或图片]

社交网站一个女孩的经历

学校有个网站,我开始上这个网站跟同学和老师聊天。一开始,我每周花一个小时上网,很快我就每天都要上网。我整个人都沉迷在里面,即使人不在网上,心也挂在网上。我没法专注于其他任何事情。我的学业退步了,参加基督徒聚会时什么都听不进去,连身边的朋友也统统忽略了。后来我父母发觉我出了问题,就限制了我上网的时间。我接受不了,怒不可遏。但现在我很高兴父母那样做,我也顺利调整过来。我再也不想沉迷上网了!——比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