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要乐于宽恕
-
宽恕人7次够吗?
-
没有怜悯之心的奴隶的比喻
彼得听到耶稣说,跟弟兄发生纠纷时,要设法找当事人面对面解决问题。但彼得看来想知道,为了跟弟兄和解,一个人究竟要作出多少次努力。
彼得问:“主啊,我的弟兄冒犯了我,我要宽恕他多少次呢?到7次够吗?”(马太福音18:21)当时的一些宗教领袖声称,人只需要宽恕冒犯自己的人3次就够了。彼得可能因此认为,如果他宽恕人7次,就已经很宽宏大量了。
可是,把别人得罪自己的次数记下来,本身就不符合耶稣的教导。耶稣纠正彼得说:“我告诉你,不是到7次,而是到77次。”(马太福音18:22)耶稣的意思是,彼得不应该为宽恕弟兄定下次数的限制。
为了帮助门徒明白他们有义务宽恕别人,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谈到一个没有怜悯之心的奴隶。比喻中,有一个王要跟他的奴隶结算账目。这时,一个奴隶被带到王面前。他欠了6000万银元的巨额债务,根本没有能力还清。于是王下令把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卖掉,用来还债。这个奴隶就跪下来恳求主人说:“求你通融一下,我一定会全部还给你的。”(马太福音18:26)
王可怜这个奴隶,就免除了他的巨额债务。他出来后,遇见一个欠他100银元的奴隶。他竟然抓住那个人,掐住对方的脖子说:“把你欠我的通通还给我!”那个人跪下来求他:“求你通融一下,我一定会还给你的。”(马太福音18:28,29)这个奴隶却没有 效法王的怜悯之心。王免除了他的一大笔债,另一个奴隶只欠了他一点,他却把那个人弄进监牢里,直到对方还清欠下的债为止。
其他奴隶看到这件事就去告诉主人。主人把他叫来说:“邪恶的奴隶,你恳求我,我就把你所有的债都取消了。对于跟你同样做奴隶的人,难道你不该怜悯他,像我怜悯你一样吗?”主人很生气,就把他交给狱吏关起来,直到他还清欠下的所有债务。耶稣总结说:“要是你们各人不从心里宽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马太福音18:32-35)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宽恕别人多么重要。我们常常在很多方面得罪上帝,仿佛欠了他一大笔债,上帝却宽恕了我们。跟我们对上帝的冒犯相比,弟兄姊妹对我们的冒犯实在少得多。耶和华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地宽恕了我们。那么,即使弟兄姊妹多次冒犯我们,我们不是也该宽恕他们吗?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的,上帝会“宽恕我们的罪,就像我们也宽恕了得罪我们的人一样”。(马太福音6:12及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