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一場改變世界的戰爭
一個世紀前,許許多多的年輕人被一股國家主義浪潮推動,毅然離開家鄉,雄心萬丈地走上戰場。1914年,一個美國軍人寫道:「我非常高興,一想到未來的美好日子就興奮極了。」
可是不久,他們的滿腔熱忱就變成了滿腹怨憤。人們怎麼也想不到,大批大批的軍人要在比利時和法國的戰壕裡苦戰多年。這場戰爭當時叫做大戰,今天的人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重大的人為錯誤引發的。歐洲的政客作了一些錯誤的決定,使國際間的緊張局勢演變為全球性的戰爭。這場大戰也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有些人估計,這場戰爭導致1000萬人死亡,2000萬人傷殘。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大大改變了世界,所造成的傷害和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失策、失信、失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跟判斷失誤有很大關係。《王朝的沒落:舊秩序的崩潰(1905-1922)》(英語)一書說,歐洲各國的領袖好像一群夢遊的人,在1914年那個風平浪靜的夏季,無意中一頭栽進了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
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被暗殺後不到幾個星期,歐洲幾個大國就投入了一場大家其實都不想發動的戰爭。宣戰幾天後,有人問德國總理:「怎麼會這樣呢?」他無奈地說:「你問我,我問誰呀。」
作出開戰決定的政治領袖們,一點都沒想到這場戰爭會一發不可收拾。戰壕裡的士兵們卻很快意識到,他們被政治領袖、教士和軍隊的將領欺騙了、出賣了。他們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呢?
政治領袖承諾,這場戰爭會帶來一個美好的新世界。德國總理宣稱:「這場戰鬥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工業,我們偉大的傳統,以及我們的未來。」為了鼓動國民支持國家參戰,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一個很得人心的口號,說這場戰爭「能使世界安全,以確保民主」。英國人以為,這是「一場會終止一切戰爭的戰爭」。可是,他們全都錯了。
教士積極支持戰爭。《哥倫比亞世界史》(英語)說:「教士的職責本來是傳授上帝的話語,他們卻帶領信眾歌頌戰爭。全民參戰帶來的結果是,人人內心都充滿仇恨。」教士不但沒有撲滅仇恨的烈焰,反而不斷煽風點火。《基督教歷史》(英語)說:「由於愛國主義情緒高漲,教士們做不到以信仰為先,而且大都不願意這樣做。大多數教士乾脆順應趨勢,把愛上帝和愛國畫上了等號。屬於各基督教教派的士兵都受教士激勵,要奉救主之名殺死敵人,儘管敵方的士兵也信奉基督教。」
軍隊將領聲稱,己方軍隊將會輕易取勝,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但事實並非如此。沒多久,交戰雙方就陷入了僵持局面。正如一位歷史家說,數以百萬的士兵經歷了「對人類身心來說,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大、最殘酷的磨難」。儘管傷亡慘重,將領們還是繼續把士兵送上戰場,讓他們衝鋒陷陣,吃敵人的子彈。難怪士兵違抗軍命、拒絕作戰的事屢見不鮮。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一部歷史書引述一位老兵的話說:「這場戰爭……扭曲了一代人的人格和心靈。」第一次世界大戰不但使幾個帝國不復存在,也為史上最血腥的時代拉開了序幕。此後,各類革命和示威抗議此起彼落,不絕於耳。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會為世界帶來如此天翻地覆的改變呢?這場戰爭只是由嚴重的人為錯誤導致的嗎?這些問題的答案跟我們的未來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