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野生動物
追蹤野生動物
想像一下,你的背上裝了一個微型無線電發報機,一舉一動都受人監視,並且加以分析。一隻叫做吉布森太太的漂泊信天翁就過著這樣的生活。研究人員藉著在她身上配置的小型發報機,能在暗中監視她,方法是利用人造衛星接收發報機的信號(同時也收集其他裝上這種儀器的飛鳥的信號),然後把信號傳返地球。結果研究人員搜集了不少數據,使我們對這種巨鳥得著一些驚人的新發現,很可能有助我們把這個品種保存下來。
根據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拉特羅布大學發表的一份報告,研究員發現漂泊信天翁平均每天能夠飛行300公里,有時候甚至能一天飛行1000公里。這種鳥展翅時全長3.4米,是鳥中之冠,精於滑翔飛行,起落間已遠渡重洋,3萬多公里的路程不消幾個月就完成了。在美國進行的類似研究發現,黑背信天翁為了把食物帶回家給一隻雛鳥吃,會不惜長途跋涉,四度在火奴魯魯(夏威夷檀香山)西北的特恩島和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之間來回飛行,每程來回等於6000公里。
這些應用高科技的研究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雌性漂泊信天翁的數目會下降得比雄性快。從牠們的飛行路線可見,繁殖期的雄鳥多數在接近南極洲的地方獵食魚類,但是繁殖期的雌鳥卻通常在靠北方一點的地方覓食,於是落入長線捕魚船的捕魚區。漂泊信天翁俯衝撲食由捕魚船拖著的魚餌,結果被魚絲纏著而溺水身亡。在某些繁殖群中,雄鳥雌鳥的比例是二與一之比。其他品種的信天翁也受到這個問題困擾。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水域,曾經有5萬隻飛鳥因長線捕魚船而溺斃,導致某些品種瀕臨滅絕。事實上,澳大利亞已經把漂泊信天翁列為瀕危動物。由於以上的發現,漁民把捕魚技術加以改良,已經減低了漂泊信天翁的死亡率。可是在若干滋生地,漂泊信天翁的數目繼續下降。
鳥類環誌
研究人員得到微型電子儀器之助,就能夠監察若干品種的飛鳥的活動,不過,他們早在許多年以前已經開始使用一些比較便宜、簡單的方法來追蹤鳥兒。其中一個方法叫做鳥類環誌,就是把像腳鐲一樣的金屬或塑料小環套在鳥腳上,套的過程要小心翼翼地進行。
《史密森學會》月刊指出,鳥環在1899年開始成為正式的科研工具,當年一個丹麥教師漢斯·克里斯蒂安·莫滕森「自製金屬環,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並套在165隻八哥雛鳥腳上」。
時至今日,鳥類環誌的活動已經遍及全球,為鳥類品種分布、移棲習性、行為習慣、群體結構、各種鳥群的數目、生存率和生育率等課題提供不少珍貴數據。在狩獵活動不受禁止的國家,政府也能藉賴環誌的記錄,對獵禽活動定下長遠的規管方針。環誌也能顯示鳥類受疾病和化學毒物影響的程度。原來有些鳥也可能成為腦炎和萊姆關節炎的帶菌者,所以多了解鳥類的生態和習性,對保障人類的健康也很有用。環誌活動不人道嗎?
有鳥類環誌活動進行的國家都對這種活動監管得很嚴密,參與環誌活動的人都必須領取牌照。澳大利亞自然保護組織指出,在澳大利亞,「參與環誌活動的人都受過悉心訓練,掌握如何在不傷害飛鳥的情況下捕捉鳥兒,並為牠們套上腳環。訓練課程一般為期兩年,當中包括大量實習」。歐洲、加拿大、美國等地也有類似規例。
鳥環有不同的形狀、大小、顏色和物料,一般以鋁和塑料等輕質物料為主,但是如果鳥的壽命比較長,或者接觸海水的機會比較多,鳥環就會用不鏽鋼等抗鏽蝕物料來製造。用不同顏色和編碼來做環誌,令研究人員能從遠距離就辨認出飛鳥,雖然環的數目是用多了,但是卻省掉了再捕捉禽鳥來辨認的麻煩。
研究人員不論使用什麼環誌法或者標誌法,都會小心避免刺激飛鳥,也會盡量避免影響鳥兒的行為、生理、壽命、群體生活、生態或生存機會。例如,在鳥的翅膀加上鮮豔的標誌,可能令禽鳥更容易被獵食者發現,也許也會使鳥兒求偶失敗。有些品種的鳥把大便排放在腳上,加腳環可能會增加受疾病感染的可能性。在寒帶地區,冰雪可能會在鳥環上凝結,對禽鳥——尤其是水禽——造成潛在危險。以上只是關於鳥類標誌法的一點兒知識,但是足以表明,這門技術要做得好,做得合乎人道,就需要對鳥類生物學和鳥類習性有一定的了解。
發現有環誌或標誌動物須知
有時候環或標籤上會刻上電話號碼和地址,方便跟環誌的主人或者環誌組織取得聯絡。 *標籤的主人自然需要知道發現標籤的時間和地點,也許還會需要多一點細節。以魚類為例,生物學家掌握了以上的資料,就能算出魚在套上標籤釋放後游得有多遠,有多快。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刻苦經營,加上一些有心人在發現標籤和環誌時,跟有關方面通力合作,關於野生動物的驚人資料才得以搜集起來。舉個例子,有一種鷸科鳥叫做紅腹濱鷸,重量只有100克到200克。科學家現在知道有些紅腹濱鷸每年都會從加拿大極北的地方移棲南美洲的最南端,然後重回舊地,旅程長達3萬公里!
從一隻老當益壯的紅腹濱鷸身上找到的鳥環顯示,牠也許在過去15年來每年都來回往返兩地,就是說這小小的傢伙已經飛過40萬公里的距離,比從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還要長!自然生態作家斯科特·魏登索爾把這隻真正算得上是奇鳥的紅腹濱鷸放在手心,然後說:「對著這些能把廣大世界連在一起的旅行家,我只有懷著敬畏之心搖頭讚嘆。」不錯,我們對地球上的萬物知道得越多,對耶和華上帝的敬畏之心也會越大,因為他「造天、地……和其中的一切」。——詩篇146:5,6。
[腳注]
^ 13段 環誌和標籤都可能會變得太殘舊,上面的資料可能會變得模糊不清。但是用了蝕刻術以後,本來看不見的也可能會看得清。美國的鳥類環誌研究所,每年都用這種方法來閱讀數以百計的環誌。
[第15頁的附欄或圖片]
各式各樣的標誌法和追蹤法
除了研究鳥類以外,研究其他動物也會用標誌法。標誌技術因應科研目標、動物的體格特徵和習性而各不相同。研究人員除了利用腳環以外,也會利用長帶子、短帶子、標籤、顏料、刺青、染料、烙印、項圈、無線電追蹤器、微電腦、不鏽鋼扣(連編碼標籤)、削趾、削耳、削尾,還有林林總總的不同技術和設備,這些技術有便宜的、有昂貴的。例如:價值1萬5000美元的微型電子儀器連攝像機,專門用作研究海豹的潛游習慣。
有一種電子儀器叫做無源集成轉發器,先把動物麻醉,然後把轉發器植入動物皮下或體內,從此就能用一種特殊的儀器從體外閱讀數據。科學家為了研究金槍魚,把一個稱為檔案標籤,又稱為智能標籤的微電腦植入金槍魚體內。這些微型晶片能夠搜集溫度、水深、光度、時間的數據,並且儲存下來,一次最多可以儲存長達九年的數據。標籤回收以後,就能提供大量寶貴的數據,包括金槍魚游過的旅程,計算方法是把每日光度值和關於時間的數據加以比較。
蛇的標記法是把某些鱗片剪去;龜是在殼上打洞;蜥蜴是把腳趾削去;短吻鱷不外乎是把腳趾削去,或者拔去尾巴上的某些鱗甲(角板)。有些動物天生容易辨認,拍幾張照片對著看就夠了。
[圖片]
黑熊的標籤在耳朵;宅泥魚的標籤像麵條一樣;短吻鱷的標籤在尾巴
游隼的身上有人造衛星發報機
紅鱒魚體內裝了遙測裝置
[鳴謝]
Bear: © Glenn Oliver/Visuals Unlimited; damselfish: Dr. James P. McVey, NOAA Sea Grant Program; alligator: Copyright © 2001 by Kent A. Vliet; falcon on pages 2 and 15: Photo by National Park Service; men with fish: © Bill Banaszewski/Visuals Unlimited
[第13頁的圖片]
給條紋鷹套上鳥環
[鳴謝]
© Jane McAlonan/Visuals Un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