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如果有甚麼需要我幫忙的地方,請隨時告訴我。”我們當中許多人都可能對新近痛失親者的朋友或親戚説過這樣的話。不錯,我們是出於衷誠的。我們甘願盡力提出任何幫助。但是親者去世的人會實際對我們説,“我想起有一件事是你可以幫忙我的”嗎?通常他們都不會這樣做。顯然,我們若真正想對悲痛的人提出協助和安慰,就必須採取若干主動才行。
聖經的一句箴言説:“一句話説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箴言15:23;25:11)明智的人會知道應當説甚麼話和不説甚麼話,做甚麼事和不做甚麼事。以下是幾個基於聖經的提議,有些痛失親者的人發覺對他們頗有幫助。
要做甚麼……
留心聆聽:雅各書1:19説:‘要敏於聆聽。’(《呂譯》)若要分擔親者去世的人的悲痛,最有幫助的事之一是留心聽對方説話。有些痛失親者的人可能需要談及去世的親者,談及奪去他們親者的意外或疾病,或者他們在親者去世之後的感受。因此你可以問問:“你喜歡談談這件事嗎?”讓對方決定。一個青年男子回憶他父親去世時的情形説:“我發覺對我很有幫助的是,別人問我事情的經過如何,然後真正留心聆聽。”要懷着同情心和耐心聆聽對方説話,但你卻無需覺得你必須提出答案或解決方法。要讓對方隨意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
令對方安心:你可以向對方指出,他的確已盡了人事(或提及其他你確知是真實而對他們有鼓勵的事)。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感覺——悲痛、憤怒、自咎或其他的情緒——其實絕非不正常。如果你知道有其他人曾從類似的傷痛經驗成功復原,可以告訴他們。箴言16:24説,這樣的“良言”可以“使骨得醫治”。——帖撒羅尼迦前書5:11,14。
保持聯絡:要跟對方保持聯絡。在最初幾天,有許多親友在場,我們固然應當提出協助,但甚至在別人已恢復自己的日常慣例之後幾個月,仍要跟痛失親者的人保持聯絡。這樣,你可以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友伴’,在別人經歷“患難”時仍繼續予以支持。(箴言17:17,《新世》)特蕾莎的孩子在一場汽車失事中 喪生,她解釋説:“我們的朋友刻意使我們在晚上有人作伴,以免花太多時間獨自在家裏。這有助於消解當時我們所懷的空虛感覺。”甚至在事後多年,每逢周年紀念日,例如結婚周年或親者去世的周年,都可以令親者去世的人悲從中來。何不在你的月曆上記下這些日期,到時若有需要的話便主動聯絡對方,以便提出富於同情的支持呢?
採取適當主動:親者去世的人有甚麼差事需要別人為他們做嗎?他們需要有人代他們看顧孩子嗎?前來慰問的親戚朋友需要有地方住嗎?新近痛失親者的人時常心煩意亂,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些甚麼事,更遑論告訴別人他們可以提供甚麼幫助。因此,如果你看出有點事是真正需要做的,就不要等候對方向你求助;相反,要採取主動。(哥林多前書10:24;可參閱約翰一書3:17,18。)一位曾歷喪夫之痛的女子回憶説:“許多人説,‘如果有甚麼事要我幫忙,請隨時通知我。’但是有一位朋友並沒有問我需要甚麼幫忙。她自行走進臥室,把死者弄污了的床單拿去洗乾淨。另一位朋友拿一桶水和清潔劑,將我丈夫嘔吐弄髒了的地毯洗刷乾淨。幾個星期之後,會眾的一位長老穿着工作服,帶着工具來對我説,‘我知道你家裏一定有些東西需要修理。請告訴我好了。’這位弟兄將一扇鉸鏈鬆了的門和家裏一件電氣裝置修理好,真使我感激不盡!”——可參閱雅各書1:27。
表現好客精神:聖經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好客精神。”(希伯來書13:2,《新世》)我們特別應當記住要對悲痛的人表現好客精神。與其邀請對方“隨時來坐”,最好約定日期和時間。他們若婉拒,不要太輕易放棄。對方也許需要你提出溫和的鼓勵。他們婉拒 你的邀請可能是由於他們害怕在別人面前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者他們覺得,在這樣的時候享受飲食和交往的樂趣令他們感覺自咎。要記住聖經所提及的好客女子呂底亞。從她受到邀請之後,路加説:“[她]強留我們。”——使徒行傳16:15。
表現耐心、富於了解:不要對痛失親者的人起初所説的話感到意外。要記住,他們可能感覺憤怒和自咎。如果對方一時感情衝動,説了些冒犯你的話,你需要有洞察力和忍耐才能避免反唇相譏。聖經勸勉我們説:“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歌羅西書3:12,13。
寫封慰問信:人們時常忽視了寫封慰問信或寄張慰問卡的價值。這樣做的好處何在?母親因患癌去世的仙蒂回答説:“一個朋友寫了一封仁慈的信給我。這對我的確大有幫助,因為我可以再三閱讀這封信。”慰問信或慰問卡也許只含有‘略略幾句話’,但卻應當出自衷誠。(希伯來書13:22)你可以在信中表示你關心對方,並且像他一樣對死者懷有美好的記憶;或者你可以説明你自己的生活怎樣曾受死者所影響。
跟對方一起禱告:要跟痛失親者的人一起禱告及為他們禱告。千萬不要低估這件事的價值。聖經説:“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書5:16)例如,聽見你為他們禱告可以幫助他們消除諸如自咎感一類的消極感覺。——可參閱雅各書5:13-15。
不該 做的事……
不要因為你不知道應當説些甚麼話或做些甚麼事,就避開痛失親者的人:我們可能告訴自己,‘我肯定他們現在需要清靜獨處。’但事實的真相也許是,我們由於害怕説錯話或做錯事而避開對方。可是,如果親友或信徒同工都避開親者去世的人,這可能使對方更感覺寂寞而加深他們的痛苦。要記住,最仁慈的話語和行動時常是最簡單的。(以弗所書4:32)你僅是在場便可以成為鼓勵的一個來源。(可參閱使徒行傳28:15。)特蕾莎回憶她女兒去世那日,説:“不到一小時,醫院大堂便擠滿了我們的朋友——所有的長老和他們的妻子都前來慰問。有些姊妹頭上帶着髮卷,有些則穿着工作服。她們撇下正在做着的事,趕到醫院來探視我們。其中有許多告訴我們,他們不知道該説些甚麼。但這並沒有甚麼關係,因為僅是他們在場,已對我們有很大鼓勵了。”
不要勸對方節哀順變:我們也許想説,‘好了好了,不要再哭了。’但是,也許讓對方盡情哭泣反而會好一點。凱撒琳回顧丈夫去世的時候説:“我認為讓親者去世的人表露自己的感情而真正將其宣泄出來,是很重的事。”如果你有意想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有甚麼感覺,要制止自己這樣做。不要以為你必須掩飾自己的感情才可以保護他們。相反,聖經吩咐説,‘要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12:15。
在痛失親者的人還未作好準備之前,不要輕率地勸他們將死者的衣服或其他個人物品創世記37:31-35。
拋掉:我們也許覺得,他們將一些可以觸發回憶的東西拋掉是好的,因為讓這些東西留下來也許會延長他們的悲痛。但“不見則忘”這句俗諺對親者去世這件事未必適用。痛失親者的人可能需要逐漸減輕對死者的懷念。請想想聖經描述族長雅各獲悉他的幼兒約瑟被野獸所殺時的反應。其他兒子將約瑟那染上血迹的長袍給雅各看之後,他“為他兒子悲哀了多日。他的兒女都起來安慰他,他卻不肯受安慰”。——不要説,‘你可以再生一個孩子’:一位曾因孩子夭折而傷心的母親回憶説:“別人安慰我説,我可以再生一個孩子,但這樣的話卻令我大起反感。”説話的人可能懷着好意,但在傷痛箴言12:18)一個孩子永不能由另一個去替代。為甚麼呢?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的父母聽來,如果暗示他們失去的孩子可以由別的孩子替代,這樣的話就可能“如刀刺人”一樣了。(你無需避免提及去世的人:一位母親回憶説:“許多人甚至不願提及我兒子占美的名字或談及他。我不得不承認,別人這樣做令我感到有點傷心。”因此,如果有人提及死者的名字,你並不一定要改變話題。你可以問問對方,他是否需要談及去世的親者。(可參閱約伯記1:18,19及10:1。)有些失去親者的人會喜歡聽見朋友告訴他們,死者的某些特質曾贏得了朋友們的敬愛。——可參閱使徒行傳9:36-39。
不要急於説,‘這樣反而最好’:指出事情的正面影響並不一定能夠對那些為親者去世而悲痛抑鬱的人有所安慰。(帖撒羅尼迦前書5:14,《新世》)一個年輕的女子回憶她母親去世時的情形説:“別人會説,‘她現在已不用受苦了,’或‘至少她正在安息中。’但我並不想聽這樣的話。”這類的話可能意味着親者去世的人不應感覺悲痛,或暗示他們的損失並不重要。可是,對方卻可能由於懷念死去的親者而感覺非常傷心。
最好不要説,‘我知道你有甚麼感覺’:你真的知道對方的感覺嗎?例如,你自己未曾經歷過喪子之痛,你有可能知道兒女夭折的父母的感覺嗎?即使你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該知道別人的感覺未必和你的完全一樣。(可參閱耶利米哀歌1:12。)在另一方面,如果看來適當,告訴對方你曾經怎樣從親者去世的悲痛復原可能會有點幫助。一個婦人的女兒在意外中喪生,另一位母親亦曾有一個女兒夭折;後者告訴這婦人她怎樣克服傷痛而恢復正常的生活,她的話對婦人有頗大鼓勵。這個婦人説:“這位母親並沒有以‘我知道你的感覺’作為開場白;反之,她只是告訴我她自己 的經歷,然後讓我自己去汲取教訓。”
鼓勵親者去世的人需要我們表現憐憫、辨識力和很大的愛心。不要等待痛失親者的人向你求助。不要只是説,‘如果有甚麼事我可以幫忙……”你可以找出‘這些事’是甚麼,然後採取適當的主動。
現在有幾個問題仍待解答:聖經提出的復活希望又如何?這件事對你和去世的親者可以有甚麼意義?我們怎能確知這是個可靠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