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耶和华,待人不偏心
效法耶和华,待人不偏心
上帝是不偏心的。——罗马书2:11
1,2.(甲)耶和华对迦南人的旨意是什么?(乙)后来耶和华怎样待某些迦南人?这些事让我们想到什么问题?
公元前1473年,以色列人在摩押荒原安营。他们正在留心聆听摩西的话。当时敌人就在约旦河对岸,以色列人可说是大敌当前。摩西宣告,耶和华的旨意是,以色列要击败在应许之地的七个强悍的迦南民族。摩西的话叫以色列人安心,他说:“你的上帝耶和华必把他们交给你,你必击败他们。”以色列人不可跟迦南人立约,也不可恩待他们。(申命记1:1;7:1,2)
2 可是,在以色列人攻打第一座城的时候,耶和华却饶了当地一家人的命。此外,有来自其他四个迦南城镇的人也得到上帝保护。这些迦南人为什么蒙上帝恩待呢?他们蒙上帝拯救,我们从中看出耶和华是个怎样的上帝呢?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他呢?
闻风丧胆,弃暗投明
3,4.有的迦南人知道以色列人屡战屡胜,就怎样做?
3 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前,在旷野流浪了四十年。其间,耶和华一直保护他们,为他的子民作战。在应许之地南面,以色列面对迦南王亚拉得的威胁。以色列凭着耶和华的帮助,在何珥玛击败迦南王和他的国民。(民数记21:1-3)之后,他们绕过以东,向着死海东北面进发。那里原本是摩押人的聚居地,后来属于亚摩利人。亚摩利王西宏非但不容以色列人从境内经过,还到亚嫩溪谷北部的雅杂去截击以色列人,结果他在那里丧命。(民数记21:23,24;申命记2:30-33)在北部,巴珊王噩统治其他亚摩利人。噩虽然是个巨人,却敌不过耶和华,最后在以得雷被杀。(民数记21:33-35;申命记3:1-3,11)迦南人知道以色列人屡战屡胜,又听见他们出埃及的经历,不禁闻风丧胆。 *
4 以色列人过了约旦河,首次进入迦南地,在吉甲安营。(约书亚记4:9-19)耶利哥城就在附近。那里有个名叫喇合的迦南女子,她听闻耶和华的作为,就凭着信心行事。结果,当耶和华毁灭耶利哥城的时候,喇合以及她家里的人得以存活。(约书亚记2:1-13;6:17,18;雅各书2:25)
5.什么促使基遍人用精明策略应变?
5 接着,以色列人从约旦河的低地起程前往迦南的山区。约书亚听从耶和华的指引,在艾城设下伏兵。(约书亚记8章)迦南的列王听见艾城战败,就聚集起来,要攻打以色列人。(约书亚记9:1,2)当时,附近有个希未人的城市,叫做基遍。这个城的居民却采取不同的行动。约书亚记9:4指出,他们“决定用精明的策略应变”。他们 像喇合一样曾听闻耶和华的伟举,知道他如何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并打败了西宏和噩这两个强敌。(约书亚记9:6-10)基遍人自知不是以色列人的对手,就派人到吉甲去见约书亚,假扮是从老远的地方来的,代基遍和邻近三个城求和。这三个城是基非拉、比录和基烈耶琳。他们的计谋成功。约书亚跟他们立约,容他们活下去。过了三天,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发现被骗,但由于已经指着耶和华发了誓,跟基遍人立了约,就没有击杀他们。(约书亚记9:16-19)耶和华承认约书亚跟基遍人所立的约吗?
6.鉴于约书亚跟基遍人立了约,耶和华采取了什么行动?
6 以色列人让基遍人在圣幕为“耶和华的坛”拾柴打水。(约书亚记9:21-27)后来,亚摩利人的五个王率领军兵攻打基遍,耶和华伸出援手,施展大能。结果,被冰雹打死的敌军,比约书亚军队杀死的还多。耶和华甚至应允约书亚的请求,停住太阳和月亮,使敌人全军覆没。约书亚说:“这一天以前,这一天以后,耶和华听人祷告,没有像这一天的,因为耶和华亲自为以色列争战。”(约书亚记10:1-14)
7.彼得道出什么事实?请用一些迦南人的经历说明这个事实。
7 迦南人喇合、她的家人和基遍人,都由于敬畏耶和华而采取行动,投靠上帝。他们的事例清楚说明一个事实,正如基督的使徒彼得所说:“上帝是不偏心的,无论哪个国族的人,只要敬畏他,行正义,都蒙他悦纳。”(使徒行传10:34,35)
耶和华不偏护亚伯拉罕和以色列人
8,9.为什么说,耶和华恩待亚伯拉罕和以色列人,不是偏心的表现?
8 门徒雅各指出,上帝赐分外恩典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后代。亚伯拉罕得以称为“耶和华的朋友”,是因为他信从耶和华,而不是因为他属于某个种族的缘故。(雅各书2:23)亚伯拉罕爱戴耶和华,对他有信心,结果他的后裔得蒙赐福。(历代志下20:7)耶和华应许亚伯拉罕,说:“我必赐福给你,使你的苗裔增多,有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请留意经文接着说:“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你的苗裔而赢得福分”。(创世记22:17,18;罗马书4:1-8)
9 耶和华恩待以色列人,不是因为他偏心,而是要借此表明他会怎样对待顺从他的人,并以实例表明他会怎样对手下的忠仆表现忠贞之爱。以色列虽然是耶和华“特别拥有的产业”,但这并不表示其他人就不会出埃及记19:5;申命记7:6-8)耶和华确实把以色列人从埃及救赎出来,并宣告说:“地上的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但耶和华也通过阿摩司和其他先知向“万国”提出奇妙的应许。(阿摩司书3:2;9:11,12;以赛亚书2:2-4)
蒙上帝恩待。(耶稣是不偏心的导师
10.耶稣怎样效法天父,待人不偏心?
10 耶稣在地上传道时,效法耶和华,待人不偏心,完全体现天父的本质。(希伯来书1:3)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要寻找“以色列家迷失的绵羊”。虽然如此,他仍乐于在井旁向一个撒马利亚妇人作见证。(马太福音15:24;约翰福音4:7-30)耶稣还应一个军官的请求,行了一个奇迹,尽管这个军官显然不是犹太人。(路加福音7:1-10)这样,耶稣以行动表明,他不是只对上帝的子民有爱心。事实上,耶稣的门徒也在各地向各种人传道。显然,人是否蒙耶和华赐福,不取决于他属于哪个种族,而取决于他有没有正确的态度。谦卑、诚恳、渴求真理的人,都乐于响应王国好消息。相反,骄傲自大的人却蔑视耶稣、轻看好消息。耶稣说:“父亲,天地的主啊,我公开赞美你,因为你把这些事向有智慧有知识的人小心隐藏起来,向婴孩却启示明白。是的,父亲啊,因为这是叫你喜悦的。”(路加福音10:21)我们本着爱心和信心对待别人,就是待人不偏心了,这是耶和华喜悦的。
11.早期的基督徒会众怎样待人不偏心?
11 在早期的基督徒会众里,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地位相同。保罗说:“必有荣耀、尊贵、平安,临到所有行善的人,首先是犹太人,然后还包括希腊人。因为上帝是不偏心的。” *(罗马书2:10,11)人是否得到耶和华的分外恩典,不在乎属于什么种族,而在乎人的态度。人认识了耶和华,知道耶稣献出赎价给人光明希望后,他的反应怎样,才是关键所在。(约翰福音3:16,36)保罗写道:“表面上做犹太人的,不算犹太人;身体上表面的割礼,也不算割礼。内心做犹太人的,才算犹太人。他的割礼是心里的,本着灵而不是本着法典。”接着,保罗借用“犹太人”这个名字在原文的意思发挥论点。(“犹太人”的本义是“犹大的后裔”,而“犹大”的字面意思则是“受称赞”。)保罗说:“这个人所受的称赞,不是从人那里来的,而是从上帝那里来的。”(罗马书2:28,29)耶和华待人不偏心,乐于称赞所有国族的人。我们有没有这样做呢?
12.启示录7:9提出什么希望?向谁提出?
12 后来,使徒约翰在异象里看见14万4000位忠心的受膏基督徒。他们被描述为一个属灵国族,“这些盖了印的人出于以色列人的每一个部族”。(启示录7:4,9)接着,约翰“见有一大群人,……是从所有国族、部族、民族、语言来的,站在宝座和绵羊羔面前,身穿白袍,手拿棕榈枝”。(启示录7:4,9)因此,今天的基督徒会众不会排斥任何种族任何语言的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希望渡过“大患难”,在新世界 里从“生命水的泉源”得到滋润。(启示录7:14-17)
待人不偏心的好处
13-15.(甲)我们怎样做有助于排除种族及文化偏见?(乙)请举例说明待人亲切热诚有什么好处。
13 耶和华对我们了如指掌,就像好爸爸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同样,我们主动去了解别人的文化和背景,多关心别人,彼此的文化差异自然变得无关重要。种族分歧渐渐消失,彼此的友谊和爱心就会得到巩固,大家团结和谐,和睦共处。(哥林多前书9:19-23)海外传道员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他们十分关心当地的居民,很快融入当地的会众,跟当地的弟兄姊妹亲如一家。(腓立比书2:4)
14 不少国家的人也感受到待人不偏心的益处。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阿克利卢只身移居英国首都伦敦。当地人普遍对外国人很冷漠,令他倍感寂寞。这是很多欧洲大城市常见的现象。但阿克利卢到耶和华见证人的王国聚会所参加基督徒聚会,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出席聚会的人都欢迎他,使他倍感温暖。他不断加深对造物主的认识,进步得很快,对上帝的感激之情也越来越深。不久,他开始找机会向当地人传讲王国的好消息。一天,跟阿克利卢一起传道的弟兄问他现在有什么人生目标,他毫不犹豫说出自己的愿望。他希望将来有自己语言的会众,就是阿姆哈拉语会众,并成为其中一分子。伦敦一群英语会众的长老得知他有这样的愿望,很乐意安排一个公众演讲,以阿克利卢的母语讲出。许多外国人和当地人都应邀出席,一起聆听在英国发表的第一个阿姆哈拉语公众演讲。今天,伦敦已有一群阿姆哈拉语会众,由埃塞俄比亚人和一些伦敦人组成。当中很多已受浸成为基督徒,表明自己不怕困难,决心拥护耶和华。(使徒行传8:26-36)
15 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种族特征,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没有谁比谁优越,也没有谁比谁次等,只是大家有所不同而已。有一次,在马耳他岛,耶和华见证人为刚献身给上帝的人举行浸礼。当地的见证人兴奋雀跃,从英国前来观礼的人则热泪盈眶,他们表达兴奋心情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对耶和华的爱使他们之间充满基督徒的弟兄之情,水乳交融。(诗篇133:1;歌罗西书3:14)
排除偏见
16-18.请叙述一个弟兄的经历,说明真基督徒能够克服偏见。
16 也许我们以前曾对某些种族或文化的人有偏见,但只要我们加深对耶和华和基督徒弟兄的爱,就能以耶和华的观点看待别人。请留意艾伯特的事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军队里服役。1942年,新加坡失守,艾伯特被日军俘掳。后来,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他被迫在桂河附近兴建“死亡铁路”。他在大战后获释,当时只有32公斤,颚骨和鼻骨也碎了,更染上痢疾、癣和疟疾。有几千个战俘更惨,很多都没有熬过来。艾伯特亲身经历战争的暴行,变得愤世嫉俗。他在1945年返回家乡。任何与上帝或宗教有关的事,他一概不理。
17 艾伯特的妻子伊雷妮后来成为耶和华见证人。为了讨妻子欢心,艾伯特出席了几次耶和华见证人的聚会。一个年轻的全时传道员保罗开始探访艾伯特,教他学习圣经。艾伯特不久就得知耶和华看重人的内心。结果他献身给耶和华,而且受了浸。
18 后来,保罗迁到伦敦学习日语,在日语会众服务。有一次,他打算带一些从日本来的弟兄姊妹探访以前的会众,但有些弟兄想起艾伯特对日本人很反感,不禁替艾伯特担心。因为自从战后返回英国以来,艾伯特一直避免跟日本人接触。但他们实在不必担心,因为艾伯特满怀弟兄之情,热情接待日本的访客。(彼得前书3:8,9)
“开阔心胸”
19.假如我们有偏心的倾向,就该听从使徒保罗的什么劝告?
19 睿智的所罗门王写道:“人不应该偏心”。箴言28:21)我们熟悉谁,就自然喜欢亲近谁。有时我们容易忽视不熟悉的人。但耶和华的仆人应该待人不偏心。我们人人都应该听从使徒保罗提出的清晰劝告,“开阔心胸”。(哥林多后书6:13)我们的确应该开阔心胸,爱那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基督徒。
(20.我们应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效法待人不偏心的上帝耶和华?
20 不论我们蒙召到天上去,还是有希望在地上享永生,只要待人不偏心,就能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以弗所书4:4,5,16)我们努力效法待人不偏心的上帝耶和华,就能在传道工作上,在家庭和会众里,在生活每一方面都大大得益。为什么呢?下一篇文章会解释。
[脚注]
^ 3段 耶和华的名声后来在圣诗中受到歌颂。(诗篇135:8-11;136:11-20)
^ 11段 经文中“希腊人”一词指非犹太人。(《洞察圣经》上册,1004页,英语,耶和华见证人出版)
你会怎样回答?
• 喇合和基遍人的事例怎样表明耶和华待人不偏心?
• 什么事表明耶稣是不偏心的导师?
• 我们怎样做有助于排除种族及文化偏见?
[研读问题]
[第13页的图片]
以色列人开始攻打迦南
[第15页的图片]
耶稣乐于向一个撒马利亚妇人作见证
[第16页的图片]
在英国举行的阿姆哈拉语公众演讲聚会
[第16页的图片]
艾伯特深爱耶和华,结果克服了偏见